從最初的搖滾樂到現(xiàn)在的電子舞曲,每一個時期都有前衛(wèi)的聲音和風格,能夠影響流行音樂風潮和一代年輕人的時尚穿搭。
而潮流音樂往往以地下俱樂部的形式為載體,將音樂與生活方式結合,打造出的夜生活場景,吸引了無數(shù)追求個性與自由的年輕人,如北京的ByeByeDisco和招待所。
而潮流音樂活動的另一大舞臺,則是戶外音樂節(jié)。從藝人陣容的篩選到融入藝術裝置,以潮流音樂為核心,融入社群文化,共同構建了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線下音樂場景。如BIE別的聚會、招待會和FECHOES未來回聲音樂節(jié)。
在2024年音樂財經年會上,我們邀請了拜拜迪斯科創(chuàng)始人/新褲子樂隊成員/藝術家龐寬、招待所創(chuàng)始人呂志強、BIE別的創(chuàng)始人孟金輝、草臺回聲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兼CEO戈非、音樂人/制作人/綜藝脫口秀表達者臧鴻飛。我們還邀請了“新娘危機”樂隊成員,Taste Four電子音樂廠牌創(chuàng)始人電板鴨擔任主持人,共同探討分享他們的見解和操盤經驗。
在今日的生活場景中,潮流音樂活動已遠遠超越了傳統(tǒng)的演出框架,從潮流音樂到潮流活動,主持人電板鴨首先拋出了第一個核心議題:到底何為潮流音樂?
“ 音樂先被創(chuàng)作出來,后來可能被認定為潮流。而 真正的潮流引領者往往不自覺,他們只是在玩自己想玩的。 ” 臧鴻飛 認為,潮流音樂的誕生往往源于一些前衛(wèi)音樂人的探索, 多數(shù)人后來追隨,才將這種音樂定義為了潮流音樂 。 他強調,真正的創(chuàng)新者往往并不在意自己的音樂是否被貼上了“潮流”的標簽。
龐寬則指出,每個時代對潮流的定義都不同,“ 我們小的時候聽搖滾樂,覺得是最潮的,那時候會聽搖滾樂蹦迪,但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是聽別的音樂來蹦迪,但本質都是一樣的,都是年輕人內心的一種能量的釋放。 ”
龐寬提出,潮流文化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,這種生活方式影響了文化,進而形成了時尚、音樂、電影等多種形式。
“ 潮流是一個結果,其實并不存在所謂的潮流音樂這個東西。 ”孟金輝 表示,潮流是市場對具有 創(chuàng)造力的新事物的一種認可,他 更傾向于將潮流音樂視為流行文化在廣義上的組成部分。
呂志強也同意這一觀點,他認為潮流是評論家對某種音樂現(xiàn)象的總結,而非音樂人的初衷, “就像維維安在英國時,她并未意識到自己正掀起一場巨大的朋克浪潮,只是純粹地表達了自己的音樂理念,而后來,評論家們將這一風格命名為朋克,宣告一種新風潮的到來。 ”
在歷史上,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(也稱西太后)被譽為“朋克之母”,因為她以前衛(wèi)、叛逆的設計風格引領了時尚界的潮流。自20世紀70年代起,她將朋克搖滾、哥特和復古風格融入設計中,不斷挑戰(zhàn)傳統(tǒng),成功將反叛文化帶入主流時尚領域。
顯然,從潮流音樂的簡單定義來看,盡管其是否獨立存在尚存爭議,但它走在時代潮流的前方,融合了多種音樂風格,如搖滾、電子、嘻哈等,也常常與時尚、文化和社會流行現(xiàn)象緊密相連。
潮流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,還是一種社交工具,是橫跨精神和現(xiàn)實領域的消費品,可以快速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傳播,形成圈子文化。同時,潮流音樂也反映了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狀態(tài)。
在潮流音樂的發(fā)展中,Club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它不僅是音樂傳播和體驗的重要場所,也是推動潮流文化發(fā)展的重要力量之一。簡而言之,泡在Club玩是一種“很亞”的生活方式。
在這里,“亞逼青年”這個詞就繞不過去了。一提到亞逼,就會立馬讓人聯(lián)想到發(fā)型、服飾穿搭出位的年輕人。最初源于網(wǎng)絡,帶有貶義詞的味道,但這些年,隨著Z世代的成長,亞逼的定義日漸模糊,已經成為一個網(wǎng)紅詞匯,與時尚消費文化緊密相關,他們通常熱愛電子音樂、街頭文化等,強調個性和前衛(wèi)。
從亞逼到青年文化,一代代年輕人追逐潮流音樂、時尚穿搭和個性表達的熱情,其實也反哺了音樂、時尚和消費品行業(yè)的創(chuàng)造力。這些年,一些品牌靠著推出亞文化風格的服裝、配飾等產品,在市場上大獲成功。
在論壇上,龐寬分享了他創(chuàng)辦ByeByeDisco的初衷?!?最開始,我想做一個像紐約70、80年代的那種俱樂部,我們希望在這個場景里面,有北京的這些朋友,藝術家、文藝的從業(yè)者等,在我們的場景里有一個能給待得住的地方,大家一起玩的地方。 ”
自小,龐寬就對復古文化有獨特的情懷,尤其是對80年代的Disco文化,簡直情有獨鐘。早在2008年,龐寬就在北京南鑼鼓巷開過一間名為“Bye Bye Disco”的國貨商店,賣飛躍球鞋、搪瓷茶缸這些復古單品,一度成為樂迷群體心中的“國潮教父”。
龐寬熱愛俱樂部文化,如柏林的Berghain、紐約80年代的Studio 54等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范本。作為新褲子樂隊的成員,在近幾年密集繁忙的演出行程中,龐寬開始思考如何探索人生新的可能性。
復活ByeByeDisco品牌,就是龐寬進入商業(yè)領域的嘗試。從選址到裝修,從音樂派對的內容打造到線上社交媒體的傳播,龐寬傾注了大量的心血,事事親力親為。ByeByeDisco 的首家俱樂部落地亮馬河畔,在年底前,又搬到了朝外 THE BOX 的新家。
一年多來,共有60多位來自海外、200多組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、音樂人和主辦方登陸B(tài)yeByeDisco場景,也是在這個過程中,龐寬深刻體會到了實體店經營的復雜性。
龐寬在論壇現(xiàn)場分享道,要吸引顧客,第一、必須有過硬的產品力,無論是美酒還是美食,都要成為顧客口口相傳的爆品;其次、強內容的植入,對于提升店鋪吸引力至關重要,比如沖著不同藝人來的年輕人;第三、社交場域的打造,突出聚會和社交功能。
“在這一年的運營過程中,我們不斷調整優(yōu)化策略,形成了 周中是‘偏場域’ 的社交功能多一點, 周末的時候會‘ 強藝人’,請藝人來做一些表演?!饼媽捒偨Y道。
曾在柏林生活期間,呂志強深受當?shù)仉娮訐u滾浪潮的影響,他希望能夠將這種音樂氛圍帶回北京,為國內的電子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專業(yè)的演出和交流場所。 呂志強回憶道,“2017年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晚上沒地方可玩, 就想 做一個認為我們可以玩的地方,那個地方也不大,300平米,能裝個200人就夠了。 ”
在這個階段,呂志強做了很多嘗試,比如舉辦愚公移山音樂節(jié)。到了2018年6月,招待所面世,呂志強就想把柏林那種純粹的音樂體驗帶給大家,從音響、設計到場景的每一個細節(jié),都力求做到不一樣?!?到今天門口還沒有牌子,大眾點評也沒有名字,也找不著我們,沒有想到那個地方火了。 ”
但是,在當下的環(huán)境里, 俱樂部的生存卻十分動蕩。在全國多家Club相繼倒閉關門的背景下,每當一家 Club宣布關門之時,行業(yè)內外都會響起一陣哀嚎之聲。
對于全國范圍內地下俱樂部的現(xiàn)狀,呂志強也感嘆道,雖然開設俱樂部技術含量不高,但場景和氛圍的 營 造至關重要, 不是所有地 方 都具備這 樣的條件,因此投資開一家俱樂部,還是要謹慎考慮。
孟金輝作為青年文化媒體內容公司的創(chuàng)始人,對亞文化和潮流時尚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和熱情。
在過去十年,公司 拍攝了多部反映青年文化發(fā)展的紀錄片,運營了國際媒體品牌VICE中國,積累了豐富的內容創(chuàng)作和運營經驗。在2018年之后, 孟金輝 看到了新一代音樂人的崛起和新鮮聲音的涌現(xiàn),自然而然地,他決定成立一家唱片 廠牌bié Records 。
同時,孟金輝也深刻意識到線下場景對于內容傳播和社群建設的重要性。區(qū)別于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音樂節(jié),他希望將音樂作為紐帶,連接起一群有趣、好玩的人群,共同打造一個獨特的社群文化。也因此,孟金輝把音樂節(jié)的名字定為“別的聚會”。
在音樂上,“別的聚會”參演的音樂人風格多樣,個性十足,如TESTSET的智能舞曲、TrembLe MiX的氛圍音樂和IDM、鴨打鵝的現(xiàn)代另類音樂、Howie Lee的國風電子、四人樂隊B?oto的嘻哈融合、七重奏樂團EABS的融合爵士等等。
在場地上, “別的聚會”通常注重音樂與自然風光的氛圍感結合,比如,2023年的活動在阿那亞金山嶺,2024年“別的聚會——亞洲聲音”活動落地廣州中旅·阿那亞·九龍湖;在現(xiàn)場體驗上,除了音樂演出和美食,也會設置如美甲、算命、按摩、免費紋身等個性化的互動攤位。
在這個聚會中,音樂不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更是激發(fā)人們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催化劑。孟金輝說:“在別的聚會,音樂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,我們更多還是想體現(xiàn)一些我們關注的有趣的人群、社群,好玩的這些人?!?
招待會音樂節(jié)起源于地下club“招待所”,每年五月中下旬都會在阿那亞舉辦,以電子音樂為主,為年輕人搭建了一年一聚的線下場景。據(jù)音樂財經了解,最初,招待會音樂節(jié)源于阿那亞創(chuàng)始人馬寅的提議,當時他和呂志強探討在阿那亞開一家派對Club,但當時因為疫情等各方面的原因,轉而先舉辦了招待會音樂節(jié)。(回顧:)
沒想到2020年夏末舉辦的首屆招待會音樂節(jié)十分火爆,一炮打響了名聲。就這樣,四年來,呂志強持續(xù)邀請來自海內外的眾多DJ、制作人和聲音藝術家參與,觀眾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現(xiàn)在已經成為阿那亞的一項標志性的音樂潮流活動,被稱為“亞運會”,今年已經是第五屆。
在呂志強看來,年輕人內心深處還是渴望有一個呆著舒服、能享受音樂、釋放自我的地方,潮流不僅僅意味著跟風,更意味著前衛(wèi)的、有品質的東西,才能有市場競爭力。
戈非是一名電子重度樂迷。最早,當他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的電子音樂時,就發(fā)現(xiàn),它不僅僅承載了電子音樂傳統(tǒng)上最根源的東西,還巧妙融入了中國的東方韻味,這讓他對中國電子音樂的活動場景充滿了期待。
作為廠牌老板,在選擇藝人方面,戈非特別強調獨特性和創(chuàng)造性?!拔覀儗ふ夷切┰谝魳飞暇哂懈叨葎?chuàng)造性和個人風格的藝人,不僅水平高超,還充滿新意。我們特別注重差異化,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具有辨識度和創(chuàng)造性的音樂尤為重要?!?
2024年,草臺回聲自辦了未來回聲音樂節(jié),不僅邀請了很多新生代樂隊,也希望成熟樂隊能在這個場域中呈現(xiàn)特別的表演。(回顧:)
戈非透露,2025年計劃在未來回聲音樂節(jié)上進一步融合藝術和科技,為音樂人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
“明年我們會在藝術和科技這些新的玩法上面,跟音樂更打通,讓音樂人表現(xiàn)的形式變得更加的豐富。”戈非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在市場上熱度比較高的藝人,大家演得很疲憊,沒有什么新鮮感,”我們希望和音樂人來玩一種不一樣的東西?!?
電板鴨正 在 企劃新的專輯,當最后環(huán)節(jié),把探討拉 回到音樂本身這個問題 ,思考 年輕人對于音樂的需求究竟是什么?是尋求情感共鳴,還是對詞曲、個性化音色等的追求?這也是他正在思考的問題。
對此,臧鴻飛感嘆自己完全不懂年輕人想什么,他認為聽音樂應該是一種更偏向于動物性的本能選擇。“一個聽音樂的人應該恢復到偏向于動物性,你真的需要什么的時候,你是鹿就吃草,魚就吃蝦,回到更動物的狀態(tài),回到大森林里,少聽周圍的聲音。但是年輕人需要什么,我確實不知道?!?
作為音樂人,現(xiàn)在 臧鴻飛的生活狀態(tài)顯得相對淡然,他以一種旁觀者的態(tài)度看待音樂行業(yè)的潮流和變化。雖然他開玩笑稱自己已經“退休”了,但仍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關注,“我并不建議年輕藝術家過多的考慮潮流這個事?!?
臧鴻飛認為,作為藝術家,不應過度追逐或引領潮流,不應被潮流所塑造,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創(chuàng)作力,在自己的創(chuàng)作中尋找突破。
龐寬和呂志強則認為,年輕人對音樂的需求是多元化的,既需要走心,也需要走腎。孟金輝認為,音樂人應更關注自己想要輸出什么,表達什么,真誠地創(chuàng)作,因為好的東西最終會被時間留下來。
戈非分析道,當下音樂市場雖然繁榮,但大家都奔著流量去,缺乏對音樂人的真正關注,這種唯流量論的狀態(tài)對行業(yè)非常不健康,他呼吁更多關注音樂人的才華和創(chuàng)作。 此外,現(xiàn)在宣傳的效果越來越有限,綜藝雖然是一個相對較快的曝光機會,但上綜藝的難度越來越大,且綜藝的功能也在逐漸減弱,但是現(xiàn)在留在行業(yè)頂尖位置的音樂人,音樂水平都非常高。所以,戈非認為,音樂人還是應該做自己最擅長、最喜歡、最想做的音樂,其他的都交給市場吧。
在談到音樂推廣時,臧鴻飛也覺得實在太難了,除了送樂隊上綜藝節(jié)目和爭取電影OST的機會外, 目前并沒有特別好的方法 ,大量音樂 人很難一躍出水面獲得更多 關注。
盡管如此,嘉賓都表示,正如新褲子樂隊所經歷的時間周期,最重要的還是音樂本身的質量,只有音樂足夠出色,最終也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